近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了《2008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从2006年开始,中国烹饪协会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今年的这份报告主要阐述了6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餐饮产业运行分析;2.餐饮企业信用管理状况及办法;3.餐饮业上市情况分析;4.餐饮信息经营模式的研究;5.“中国烹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6.新型业态与相关产业带动分析。
报告对我国餐饮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为餐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为餐饮业的发展增强了动力,相关政策的出台、商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以及各地区节庆活动对餐饮经济的拉动等因素成为了我国餐饮经济能够连续十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餐饮业零售额从1978年的54.8亿元到2007年的12352亿元,零售额增长225倍,人均餐饮消费额也从1978年的5.69元到2007年的950.15元,增长了166倍。
针对餐饮业人员流动频繁,报告显示,餐饮产业的就业门槛低,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仍然匮乏。目前我国餐饮业人力资源成本约占营业额的15%,与发达国家的30%相比有较大差距。报告指出,餐饮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薪酬满意度较高,平均服务年限在3年左右,大部分受访者对餐饮业工作环境及前景充满信心。
报告建议,我国餐饮业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供餐体系。在紧急特殊情况下,以提供餐食的方式救助突发事件涉及的公共群体,为参与救助人员提供服务,以解决应急供餐、尽量满足救助群体对用餐的需求为工作目标。应急供餐预案的运行主体为属地餐饮企业或区域餐饮企业、可奔赴救助现场的餐饮企业。
报告认为,在奥运会后的两年间,即2009~2010年的后奥运时期,北京入境旅游者人数持续增加,并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 (本文已被浏览 3039 次) |
|